仑伐替尼一线治疗罕见癌症,助力患者降期手术成功,实现无病生存!
胸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容易出现广泛转移,这导致患者死亡率很高。并且,该疾病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
仑伐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其他激酶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此前,一项II期试验(REMORA)证明仑伐替尼对既往接受传统铂类化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胸腺癌患者有效。然而,目前尚无晚期胸腺癌患者接受一线仑伐替尼治疗后进行完全手术切除的报道。
2023年5月2日,《Thoracic Cancer》医学期刊报告了一例晚期胸腺癌患者在一线接受仑伐替尼治疗后成功地进行了挽救性手术。
案例报告
一名50岁男性因胸部不适及胸片异常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的评估结果显示,胸部CT示前纵隔肿瘤(10×9×9cm),CT引导活检诊断为胸腺鳞状细胞癌。
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PET/CT)提示心包侵犯、恶性心包积液、左肺上叶侵犯、纵隔淋巴结转移。
因此,该患者被诊断为WHO分级cT3N1M1b、IVb期。尚未有证据表明侵犯了主动脉、肺动脉或上腔静脉。
随后,患者便接受了仑伐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剂量为24mg/d。在给药期间,由于2个月后出现高血压和腹泻的副作用,以及3个月后出现手掌-足底感觉异常综合征,因此需要逐渐减少剂量至16mg/d。
仑伐替尼给药后6个月,增强CT显示主肿瘤缩小(5×5×5cm)、纵隔淋巴结(怀疑为淋巴结转移)缩小、心包积液消失。肿瘤缩小率达30%以上,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图注:在仑伐替尼给药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a、b)仑伐替尼给药前的胸部CT:肿瘤为前纵隔10×9厘米胸腺癌,怀疑心包浸润及恶性心包积液(箭头),怀疑纵隔淋巴结转移(箭头)。(c、d)仑伐替尼给药后胸部CT显示主要肿瘤及纵隔淋巴结缩小,怀疑为淋巴结转移,心包积液消失。
图注:(a、b)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PET/CT)在心包侵犯、恶性心包积液、左肺上叶侵犯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显示FDG阳性摄取;然而,没有远处转移。
因为降级为cT3N0M0、IIIa期,医生经过综合考虑,建议进行挽救性手术。
在仑伐替尼停药一个月后,通过胸骨正中切开术行根治性胸腺切除术。未见主动脉、左头臂静脉或心包直接受累。由于观察到直接侵犯左上叶,因此对左上肺叶部进行部分切除。然后,对疑似转移的左侧上纵隔淋巴结进行清扫。受仑伐替尼治疗影响的周围组织的粘连和炎症并不严重。出血量为200毫升,手术时间为208分钟。患者术后病程良好,术后6天出院。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CK、AE1/AE3、CD5、C-kit、p40阳性,患者被诊断为胸腺鳞状细胞癌。在最初的CT扫描中,在怀疑转移的左上纵隔淋巴结中没有恶性发现;然而,直接附着于主要肿瘤的淋巴结被检测为淋巴结转移(WHO分类ypT3N1M0、IVa期)。总而言之,患者无病1年,并且未接受辅助治疗。
讨论
据了解,这是首例晚期胸腺癌患者在一线接受仑伐替尼治疗后成功地进行了挽救性手术的病例报告。作为治疗胸腺癌的关键药物之一,仑伐替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仑伐替尼给药后的挽救性手术可能是晚期胸腺癌的治疗策略。
参考来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
【重要提示】本公号【家属说】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